学校视频
没有记录!
政府经济学学习辅导6至8章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9日
第六章 ; 政府支出概述 ; p117
一、政府支出规模增长
政府支出的增长,可以从政府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方面来考察。政府支出的绝对量,就是政府支出的实际数量,直接表现为政府支出预算中的绝对金额的增长,它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现状和增长趋势。但是,研究政府支出增长不能仅仅局限在研究其绝对值,而是应该同时分析其相对值,即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因为如果脱离了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单纯的政府支出绝对量,往往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支出与其紧密联系的经济问题。因而,一国政府支出绝对规模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但要全面反映经济发展各方面的特征,仍需要把各政府支出量与其他经济指标相比较,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政府支出规模存在的问题。衡量政府支出规模相对增长时,一般来说,主要将政府支出金额与GNP或GDP进行对比,同时也可以把政府支出分成若干项目(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等)与GNP或GDP进行对比。对政府支出的规模,不同国家或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都不是相同的,并明显地呈现出增长趋势。
二、政府支出规模增长成因分析 p119
(一)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1、政府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
2、皮考克和怀斯曼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理论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政府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4、威廉·鲍莫尔的“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二)政府支出规模增长原因综合分析 ;p122
1、政治性因素。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国家机构的行政效率。2、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物价水平、征税能力和政府的经济干预。
3、社会性因素。 如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增、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支出规模。
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支出规模变化实证分析 p125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支出规模增长趋势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府支出绝对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张,政府支出增长率也比较高,但政府支出在GDP中的比率却不断下降。
1、政府支出增长率。P126
(1)预算支出增长率。
(2)预算外支出增长率。
2、政府支出比率。P127 总体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支出(包括预算内外支出)比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我国政府支出结构的变化对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学界开始对转轨经济下的财政职能展开讨论,并就此根据政府支出的性质将政府支出分为经济建设性支出、社会文教性支出、国防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其中后四类统称为社会管理支出。从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支出结构的变化中可以看出,20多年来我国政府支出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即是经济建设在政府支出的份额呈下降趋势。经济建设支出的迅速下降直接导致了整个政府支出规模增长速度的放慢。应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增强,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下降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还起着主导作用,经济建设支出下降过快会制约财政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支出比率下降趋势的原因 ;p129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支出比率下降的外部原因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带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政府重新确定自己的职能,原有包办一切的工作方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政府支出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是合理的。政府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以及较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恢复奖金制度等原因,使政府集中性财力下降,必然产生政府支出在GDP中所占比率下降的现象。
四、政府支出绩效 p135
政府支出过程,就是政府利用公共权力将社会经济资源集中到手中,并根据政府职能需要,进行支配与使用。由于社会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政府在集中了相应的资源后,就面对这样的问题:对已经集中的有限资源由谁支配,给政府部门,还是交给某一微观经济主体。从绩效角度说,主要看谁支配这些资源后,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政府支出绩效评价问题。通常认为,只有当这些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并通过政府支配能够发挥出比由微观经济主体取得更大的成效时,政府占有并支配资源对社会才算是有益的。政府支出追求绩效,其依据也是如此。可以说,政府支出的核心问题就,是指提高政府支出的绩效。政府支出的绩效,是指各项政府支出所发生的“成本”与所得“收益”的对比关系。提高政府支出绩效,实际上就是政府通过相应的经济活动,达到“低成本、高收益、高效率”这样一种最优效果。当然,政府支出绩效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绩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这是因为,政府除像微观经济主体一样,可直接从事某些经济活动外,还处在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范围不同。对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只需要分析发生在其自身范围内的直接的和有形的成本和收益;而对政府来说,则不仅仅要分析其自身范围内直接的和有形的成本与收益,还需要分析与政府部门有关的长期的、间接的和无形的成本与收益。二是双方在具体进行相关方案的选择的标准不相同。对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其经营目标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任何时候都不会选择亏本的方案;而政府则不同,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达到这个总体目标,有时牺牲局部利益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在处理政府支出使用情况的过程中,政府就可能面对较为尴尬的境地,处理极为复杂棘手的问题。
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 p136
政府支出项目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政府支出绩效衡量方法的多样化。目前,各国政府在分析政府支出绩效时,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有些政府支出项目,如政治、国防之类的支出,其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况且,这类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这类政府支出项目,就不可能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测算政府支出绩效,而只能运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对其进行分析。与成本收益分析法相比,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表现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从确定政府支出项目最终方案的程序看,使用最低费用选择法与“成本——收益”分析法大致相同。并且由于最低费用选择法免去了计算支出效益与无形成本的烦琐,此种分析法所分析的内容比起成本收益法来看要简单得多。其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按照国家总体发展计划,相关政府部门确定建设项目目标,归集各自提出多种备选方案。
其次,以现有货币单位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已经归集的所有备选方案各种可能发生的有形费用,并分别予以加总。在计算费用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需要多年安排才能完成全部支出的项目,都要用贴现法折算出“费用流”的现值,以保证备选方案的可比性。
最后,按照计算的各种备选方案的所有可能发生的费用的多少排出顺序,以供政府决策部门的决策者们进行择优选择。
一般地,最低费用选择法被运用于政治、国防、文化、卫生等政府公共支出项目。实际上,对使用最低费用分析法来确定政府支出项目的最佳方案,从技术上看已经没有太大困难,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所有备选方案的确定。因为,这里提出的备选方案应能无差别地实现同一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
(三)公共定价法
还有些政府支出项目,如公路、电信、邮政等,对它们来说,同样是“易于衡量成本,难以计算绩效”,但通过这些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实际上都属于准公共产品,都可以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进行相关交易。在市场经济中,对于此类项目,则可以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实际上,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微观经济主体都会自觉地采取措施,保证使自我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消费者追求福利或效用)实现最大化。期间,市场价格成为各微观经济主体是否采取行动,如何采取行动的信号。同时,价格机制成了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主要市场机制。
对政府来说,由于其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到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以及煤、石油、原子能、钢铁等基本品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的价格。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
六、政府采购 p140
政府采购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性资金,属政府筹集的税收等公共资金。(2)采购目的的非盈利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的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采购管理的公开性。政府采购是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整个采购过程全部公开,接受社会有关各方监督。(4)采购范围的广泛性。政府采购从汽车、办公用品到军火武器无所不包,涉及货物、工程及劳务等各个领域。(5)采购的数额巨大。政府始终是国内市场最大的客户。
政府采购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竞争性原则。通过竞争,投标人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好的商品和劳务,并想方设法降低产品成本和投标价格,实现政府采购的政策目标。(2)公开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指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法律、程序及过程都是公开的,以保证政府采购的客观公正性。(3)公平性原则。公平性,指参加政府采购投标的人都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
政府采购的方法较多,常见的主要有: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限制性招标采购等。公开招标采购,是指招标人按法律规定,在有关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发布招标广告,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经过投标人投标,及开标、评标和中标,与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采购所需的货物、工程及劳务。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招标人直接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进行招标采购的方法。限制性招标采购,是指招标人因进行特殊项目采购,需要与供货方商谈有关细节,但对谈判程序的适用条件加以严格限制,并对谈判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采购方法。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其多方面的意义,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的角度分析,主要有:(1)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财政部门通过政府采购过程,可以直接监督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政府采购中,通过投标人公平竞争,为招标单位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劳务,可大大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试点经验,一般可节约资金15%—30%左右。(3)发挥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政府可通过选择采购的商品、投标人等方式实现国家的宏观政策目标。
第七章 ; 政府购买性支出 p145
一、公共投资的含义
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二、公共投资范围 p148
(一)基础产业投资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产业,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其中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利设施、城市的公用设施;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部门,为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产业发展的情况直接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一国的基础产业越发达,不仅能使该国现阶段国民经济运行顺畅、有效,人民的生活便利,生活质量相对提高,而且也能为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潜力和后劲。
1、基础产业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基础产业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基础产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2)基础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
2、政府投资基础产业的范围
根据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基础产业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竞争性和排他性较强。这些产品大多属于私人物品,可以由私人企业进行投资。第二类,竞争性较弱,排他性较强。第三类,竞争性和排他性都弱。第四类,竞争性强,排他性弱。如城市的公共交通,虽然具有的排他性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特别是在使用的高峰时间。以上四类基础产业投资中,第二类和第三类作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应由政府进行投资,第四类应主要由政府进行投资,而第一类由于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可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投资,由私人进行投资为主。
(二)农业投资
1、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2)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2、我国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1)农业资源状况严峻
(2)农业基础十分薄弱
(3)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手段、先进技术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因而农业劳动产率整体较低。这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农业投资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农民和农村“三农”问题,成为目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3、政府农业投资的范围
主要包括:(1)农业基础设施投资(2)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
三、公共事业支出的性质 p158
所谓公共事业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教育、科学、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公共事业发展而安排的支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在不断的丰富和扩大,其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不断增强。公共事业发展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其主要目标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从本质上看,公共事业支出是一种社会消费性支出,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虽然同属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共事业支出从总体上来看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专业性强,属社会消费性支出。但同时两者之间又存在共同之处,即这两类支出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保证。
教育、科技和卫生等公共事业支出,与被全体公民无差别享受的“纯公共物品”(如国防、社会治安、行政管理等)的需求是有差别的。这些支出所带来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即能够为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从而体现出教育、科技、卫生等服务社会性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教育、卫生服务的直接享受者是个人,科技成果也能够直接为私人或私人团体带来经济利益,因而又体现出这类服务具有私人性的一面。因此,教育、科技和卫生等公共事业服务,既存在公共物品的属性,同时也存在私人物品的属性,相当部分属准公共物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如果完全由市场进行配置,那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将直接影响人们对教育、卫生等服务的接受程度,从而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因此,政府提供教育、科学、卫生等公共事业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有利于调节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教科文卫等公共事业所产生的外部效应越来越明显,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发展此类公共事业,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第八章 政府转移性支出 p175
一、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无法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时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在这里,“社会共同力量”和“社会全体成员”,构成了提供保障者和被保障者,其保障也不是指一种精神保障,而是指物质保障。所说的“社会共同力量”,只能在社会管理者的组织监督下形成的力量。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
2、风险分担功能;
3、收入再分配功能;
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三)社会保障的构成
按照其满足需求层次的不同,把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
所谓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其完善程度也成为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的标志。它是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凡是法律覆盖范围内的人群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因此,强制性成为社会保险的最主要特征。
社会保险的项目一般包括:(1)养老保险,即向达到退休年龄的离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以确保劳动者在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或退出就业领域时,享有退休养老权力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2)失业保险,即向登记的非自愿失业者提供生活津贴,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3)医疗保险,即对社会成员因疾病造成的经济困难及其医疗费用给与必要的补偿,以维护劳动者应享有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权力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4)伤残保险,即向未到退休年龄但却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支付伤残补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5)工伤保险,即向因为在工作时间内受到身体伤害的劳动者给与补偿的保险制度。(6)生育保险,即社会为生育者在生育及相关期间的利益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险的水平,是指被保险人能够享受到的保险待遇水平。而社会保险范围,是指社会保险覆盖的人群占全社会成员的比例。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险水平的高低和社会保险范围的大小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发展水平;
(2)政府财政收支状况;
(3)社会保险政策。
2、社会救济
所谓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贫困及各种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的功能在于:
(1)解救功能;(2)辅助功能;(3)稳定功能;(4)激励功能。
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贫困救助、灾害救助与特殊救助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对残疾公民提供的部分生活资助;(2)对残废军人和军烈属的抚恤与照顾;(3)对灾区居民的抢救、转移、安置、医疗支出及生活资助;(4)对城乡困难户的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等。社会救济的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也包括部分社会捐助。其救助对象具有选择性,即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经济情况调查,才能获得救助资格。
3、社会福利
所谓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福利机构及福利企业向社会成员提供超值服务或提供福利津贴,使社会成员在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福利待遇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社会福利满足的是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因此被称为“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措施”。
一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个人福利、一般社会福利和特殊社会福利。个人福利是指个人享受到集体福利设施、各种福利性开支、补贴以及各种增进物质利益的措施。一般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团体举办的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以及城镇建设、服务网点、社会服务等。
二、社会保障支出内容 p183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所谓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专款专用的法定经费,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和产生作用的货币基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带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倾向,政府是收入再分配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支付中所产生的收益,有较强的私人物品性质。社会保障制度中各种支付带来的利益,大部分归属于接受支付的个人。因此,它带有私人物品的性质。由于社会保障支付带有私人物品的性质,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就与纯公共物品的筹资方式不同,它不仅可以像纯公共物品那样可以采取税收方式筹集资金,而且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税收以外的方式。
1、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
(1)现收现付式。具体做法是:第一,对当年或近期内各项社会保险所支付的费用进行测算。第二,按照需要分摊到参保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同一比例提取,当年支付,不为以后年份提供储备金。
(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具体办法是:首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失业率、退休比率、指数化工资率、预期平均寿命、利息率等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综合测算出参加社会保险的成员在整个投保或退休期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所需的基金总额;然后采取先提后用的办法,将其按照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由投保人按期提取;同时,对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备职能,使社会保险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保证。在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方式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较为灵活的模式。一方面它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由于部分基金是同时具备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p187
(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矛盾和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够宽,保障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所有制差别和城乡差别;
2、社会保障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管理;
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
4、社会保障基金收缴难度大,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正常进行;
5、社会保障基金总量不足;
6、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的改革滞后;
7、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缺乏总体协调与宏观控制。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社会保障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在政府预算中健全社会保障预算;
3、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征缴、管理、使用三分离;
4、建立城乡有别、区域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5、开征社会保险税;
6、加强社会保障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
7、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8、加大政府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力度。
四、财政补贴 p193
(一)财政补贴的含义及性质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的性质同社会保障支出一样,都属于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都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因此,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政府而言,财政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一样,在支出的同时并不能换回任何相应的商品和劳务,所进行的支付都是无偿的。对财政补贴或社会保障的接受者而言,不论是以什么名目获得政府的补贴,都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而能够改善其经济状况。但是作为政府的另一类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支出也存在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价格的影响方面。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的变动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要么是由于价格的变动引起政府发放财政补贴,要么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引起了价格的变动。财政补贴发挥着矫正价格机制导致的利益不平衡的作用。因此,政府进行财政补贴,实质上是将一部分纳税人的收入无偿地转移给另一部分经济主体。而社会保障支出却与市场价格不发生直接的联系,即社会保障支出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上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二)财政补贴的特点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五、财政补贴的内容 p194
(一)价格补贴,所谓价格补贴,指的是国家为了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和实现其他政策目标,而由财政向企业或居民支付的、与价格政策有关的补贴。在我国,价格补贴的项目主要有:第一,农副产品价格补贴。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这是政府向生产化肥、农药、农业用电、农用塑料薄摸的企业拨付的价差补贴。第三,日用工业品价格补贴。这是向商业企业支付的补贴,目的是保证工业品的批发、零售价格在成本和出厂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第四,工矿产品价格补贴。这是国家对统配煤、黄金、白银等工矿产品,因调出或收购价格较低而给与的财政补贴。
(二)企业亏损补贴
所谓企业亏损补贴,是指国家在国有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为了维持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给与的补贴。在我国,此类财政补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策性亏损补贴,即国家对国有企业因执行国家某些特定政策而发生的亏损,所给与的补贴;第二类是经营性亏损补贴,即国家对一部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引起的个别产品生产成本高于社会平均生产成本的企业,暂时给与的补贴,并限期扭亏增盈。
由于经营性亏损补贴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与企业的主观努力程度有很大关系,而政策性亏损补贴是因为企业执行国家的某项经济政策的影响而造成的,与企业的主观努力关系不大,因此,应当只对政策性亏损进行补贴。但是由于在实践中,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难以真正区分清楚,所以,我国还保留了对部分经营性亏损进行补贴。
(三)财政贴息
所谓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我国,目前财政贴息主要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区域开发等方面。:在具体做法上,财政贴息有部分补贴和全补贴两种。财政贴息在我国政府预算中列为财政支出。
(四)税收支出
所谓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税收支出是由于政府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而形成的,因此,税收支出只减少财政收入,并不列为财政支出,是一种隐蔽的财政补贴。由于税收支出与税收征收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政府政策活动,它直接引起政府所掌握的财力减少,同时,使得受益者因享受政府给与的减免税政策而增加其实际收入,因此,税收支出实际上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它同其他财政补贴一样,是政府的一种无偿性的转移支出,发挥着财政补贴的功能,因此,被纳入政府财政补贴的范畴。
除以上财政补贴项目之外,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我国还存在一类重要的财政补贴就是职工生活补贴。此类补贴是政府为了保证职工的某些基本消费不因物价的上涨而受到影响而给与的职工个人补贴,如住房补贴、水电补贴、煤气补贴、降温补贴等等。
六、财政补贴管理 p196
(一)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1、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2)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
(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
2、财政补贴的局限性
(1)政府财政对一些经济活动长期提供大量补贴,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调控功能;
(2)财政补贴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3)财政补贴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二)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1、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1)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
(2)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3)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
(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
2、我国财政补贴的改革
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
(2)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
(3)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4)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