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揭阳开放大学 >> 财务公开 >> 浏览文章

市政管理学-名词与简答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9日
一、市政管理学名词解释

1、市政:

2、市政管理学:

3、城市:

4、城市政治权力系统:

5、城市政治参与系统:

6、市人民团体:

7、市民:

8、市民参政:

9、市民利益表达:

10、市政管理体制:

11、市行政管理体制:

12、市政职能:

13、市政执行:

14、城市发展战略:

15、可持续城市:

16、城市职能:

17、城市性质:

18、学习型政府:

19、循环经济:

20、经营城市:

21、城市营销:

22、城市规划:

23、土地储备制度:

24、土地用途管制:

25、城市成长管理:

26、城市基础设施:

27、城市经济管理:

28、预算外资金:

29、市场失灵:

30、宏观调控:

31、规制:

32、城市财政:

33、城市财政管理:

34、城市经济结构:

35、城市人口:

36、城市人口管理:

37、城市社区管理:

38、社区:

39、城市社区:

40、城市流动人口: ; ; ;

41、环境容量:

42、环境污染:

43、环境质量:

44、环境保护:

45、城市环境:

46、城市环境管理:

4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48、排污权交易:

49、城市化:

50、城市边缘区:

51、城乡一体化: 

52、Citistate(城市联盟):

53、区域规划:

54、区域经济一体化:

55、公共紧急状态:

56、危机管理:

 

一、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3、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4、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

5、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6、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7、市民:是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8、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9、市民利益表达: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

10、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11、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12、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3、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

14、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15、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16、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17、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8、学习型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

19、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20、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21、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22、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3、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24、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25、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26、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7、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28、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29、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30、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

31、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32、城市财政是城市政府参与社会收入或产品的分配活动,也就是城市政府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社会产品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

33、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34、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是由多个产业、行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每个产业部门从事着特定的经济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

35、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36、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37、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38、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9、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40、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

41、环境容量指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是考察污染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

42、环境污染指自然环境要素中,混入对人体有害、破坏自然生态的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并达到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现象。

43、环境质量指自然环境构成的诸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之一,或环境整体受到污染的程度。

44、环境保护指采取各种方法保护环境,使之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实现。

45、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46、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4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指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48、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49、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50、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

51、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52、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53、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5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54、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56、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第二部分、市政管理学简答题

一、从政治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内涵?

二、简述我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的构成。

三、简述市政府的职权。

四、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具有哪些属性?

五、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六、市民参政的意义是什么?

七、市民意见表达方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

八、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九、简述市政管理体制的概念、本质和核心。

十、简述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十一、我国城市建制体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十二、我国当前的城市设置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十三、我国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十四、我国城市的市政管理职能有哪些?

十五、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十六、如何制定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 

十七、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十八、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十九、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二十、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是什么? 

二十一、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法制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二十二、依法行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十三、行政公开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二十四、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包括哪个方面的内容?

二十五、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二十六、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什么? 

二十七、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可根据城市公共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哪些不同的投融资方式?

二十八、完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总思路是什么?

二十九、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是什么?

三十、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三十一、、现代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三十二、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三十三、简述城市经济管理机构的构成?

三十四、中国传统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十五、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三十六、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三十七、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三十八、政府失灵理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十九、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 ; ;

四十、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四十一、如何管理预算外资金? ; ;

四十二、我国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四十三、我国的市政经济支出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四十四、简述描述城市人口特征的指标。

四十五、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 ;

四十六、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四十七、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四十八、简述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四十九、社区主要由哪些要素构成?

五十、城市社区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五十一、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五十二、转型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 ; ; ;

五十三、理解城市环境的内涵?

五十四、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五十五、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五十六、城市环境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五十七、城市环境规划的程序是什么?

五十八、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五十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六十、简述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

六十一、城市环境管理的制度有哪些?

六十二、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六十三、如何理解循环经济中3R原则的排列顺序?

六十四、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六十五、城市化浪潮的动力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六十六、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六十七、简述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脉络。 

六十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六十九、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七十、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七十一、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七十二、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七十三、城市边缘区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七十四、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七十五、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七十六、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 

七十七、为什么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协调经验?

七十八、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七十九、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八十、区域协调有哪些不同的调控模式?

八十一、区域协调的手段有哪些? 

八十二、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八十三、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八十四、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八十五、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八十六、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八十七、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八十八、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八十九、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九十、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恢复?

九十一、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程序是什么?

九十二、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危机判断?

九十三、如何进行危机的评估?

九十四、危机计划制定过程中的要点是什么?

九十五、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九十六、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第二部分、简答题参考答案

  一、从政治学角度理解的市政是指城市政治主体(城市政府、社会团体、无党派人士等)围绕城市公共事务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决策与行政执行的活动过程的总称,目的是保持城市运行的稳定。这一概念包含了如下几层意思:(1)城市政治主体是指全部城市政治体系。既包括城市权力政治体系,也包括城市政治参与体系。(2)城市公共事务是指城市广泛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公共安全、交通、环境与公共卫生、公用事业、游憩设施等有关的城市社会公共事务。(3)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活动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执行过程。即城市政治与行政体系中的有权机关,为了有效地管理城市社会公共事务而对城市各类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活动,以及城市利益群体和公民对城市公共政策的影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城市公共政策主体与市民或社会团体的政治性互动过程。(4)市政的目的是政治性的,即保持城市运行各个方面的平衡与稳定。

  二、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1)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组织,

(2)国家政治权力系统的城市政权机构:(a)城市国家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b)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c)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

以及这些机构的下级组织机构。

  三、1、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3、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市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4、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市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5、行政立法权。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制定规章,须经各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6、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1、组织性,指合法注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

2、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政府支配;

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

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

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

6、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

7、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宗教活动。

五、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及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2、办理本居住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调解民间纠纷;

  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5、协助政府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

  6、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联系;

  7、搞好社区服务;

  8、加强民族团结;

  9、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财产。

 六、1、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

     2、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

 七、1、扩大基层和地方选举的范围和力度,广开言路,给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社会团体和基层自治组织的市民,创造意见表达的途径和条件,并尽快将这些途径、方式和条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2、在法制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舆论工具,为市民参政议政提供一个意见表达的阵地;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市民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不失时机地抓好提高市民素质工作,以确保市民参政议政和意见表达的质量和效果。

八、1、个人联系渠道,这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即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地区范围内的各种血缘、地缘、事缘、学缘或其他非正式关系,来接近有关市政决策的人物,直接反映其利益要求;

  2、代理人或代表渠道,即在城市政治系统内居于特殊地位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通常由他所属的集团推选出来,进入城市权力系统内部,担任市政治或行政职务,直接参与政策制定,作为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代理人;

  3、集团参与渠道,。在我国城市中,集团参与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即通过职业集团对市政管理和决策施加有效影响,实现其利益要求。这些职业集团,主要以政治、行政、法律、经济、管理、劳务、文化、中介、服务等职业群体为主;

4、市民监督渠道,市民监督是维护市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即通过政治、行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的监督,防止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侵害市民的合法权益,危害市民个人和整体的利益。

九、1、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2、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3、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十、1、市建制体制,它包括设市的标准,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自治(或自主)权力,市与中央、省(州)的纵向权力关系,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中,市建制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市政府的构成体制是市政体制运转的制度基础;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市政体制研究的重点;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城市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十一、1、设市的标准;

  2、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行政地位是指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3、市的设置模式,市的设置模式是指建制市设置的空间组织模式;

4、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十二、1、切块设市模式,即以县的中心城镇或其他重要城镇连同其近郊部分析置市,城市区域与乡村区域界限分明,市县共存,城乡分治;

  2、多中心组合模式,即由若干个集聚中心或城镇组合而设置市;

  3、整县改市模式,指将整个县改为市,或几个县整块合并为市,也包括撤销市外围的县并入市;

  4、市领导县的模式,此种模式是由一个中心城市领导若干个县,即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的城乡合治型的建制模式。

 十三、1、经济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利用经济、财政、金融、法律和行政手段,从宏观上对城市经济进行调控、仲裁和服务,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良性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改善;

  2、社会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促进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安全、福利、保障、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3、规划职能即城市政府依法制定的土地开发、资源优化、建设布局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长期发展计划,目的在于预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思想、政策和制度依据;

  4、建设职能即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组织规划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进而落实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

5、管理职能是在城市政府的各种规划项目落实以后,保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秩序,维护城市能源、道路、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卫生、防灾、消防等城市事务的正常秩序,对城市各项事业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包括决策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法制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十四、1、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职能,包括城市规划与管理职能、城市建设与管理职能、环境保护职能、;

2、城市社会发展、社会控制与社会保障职能,包括公安管理、司法行政管理、民政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

3、公共经济管理和经济振兴职能,包括公共财政职能、公共产品供应和公共经济服务及其管理职能、公共经济规制职能、城市经济振兴职能;

十五、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

  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 ; ;

  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5、战略反馈。

十六、1、将城市作为企业来进行营销;

  2、要在市场营销中取得长久的优势地位;

3、营销城市要“走出去”;

4、营销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请进来”。

十七、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

 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

 3、组织结构扁平化;

 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

 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

 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十八、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协助制订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

  3、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4、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5、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6、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7、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8、 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十九、1、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

 二十、我国的城市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又分为下列步骤:

(1)勘察、搜集和分析城市的基础资料;

(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3)起草城市总体规划;

(4)评议城市总体规划草案;

(5)审议和通过城市总体规划;

(6)上级政府审查、批准城市总体规划。

  2、第二阶段——编制城市详细规划,设市城市的详细规划由市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政府所在地镇的详细规划由县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其他建制镇的详细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在编制城市详细规划时,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从功能、经济、环境、景观等效果和建设次序、周期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比较和论证,然后选定实施方案。城市详细规划具有作为各项工程设计依据的性质,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各种法规、技术标准和规定。

 二十一、行政法制原则也即行政法基本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之中,指导行政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

 1、行政合法原则,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2、行政合理原则,行政合理原则的宗旨在于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

 3、行政效率原则,遵循依法行政的种种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行政效率。廉洁、高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4、行政统一原则,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1)行政权统一;(2)行政法制统一;(3)行政行为统一;

 5、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原则在行政法上的体现,我国行政公开的原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种职权行为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一律向社会公开。 ; ;

二十二、1、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

 2、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能够享有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权,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

 3、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

4、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它自发生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十三、1、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裁决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公开;

  2、一切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布者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更不能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

  3、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进行行政处理时,必须把处理的主体、处理的程序、处理的依据、处理的结果公开,接受相对人的监督,并告知相对人对不服处理的申诉或起诉的时限和方式;

  4、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时,行政主体有提供和解释的义务。 ; ; ;

二十四、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二十五、1、城市化阶段差异;

  2、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

  3、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

  4、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

  5、市场化程度不一。

二十六、1、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

  2、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

  3、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4、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二十七、1、投资者共同组建项目公司;

   2、以“设施使用协议”为载体的投融资方式;

   3、以“有偿供给”为基础的投融资方式;

   4、BOT投融资方式是指建设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企业同时获得该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期满后再将设施转让给政府的一种投资建设方式,是国际通用的投资运营模式;

   5、捆绑式组合型投融资方式,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无投资回报项目和有投资回报项目的捆绑和组合,将投资负担和投资回报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项目成为另外一个项目信用保证的投融资方式。

6、 PPP 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 ; ;

二十八、1、重新界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可市场化与不可市场化的界限;

   2、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导作用;

   3、利用项目的盈利性吸引非财政投资。

 二十九、1、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2、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三十 、1、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电管理的内容是:(1)输变电建设管理。包括做好负荷预测,制订电网发展规划;变电所所址选择;送电线路的路径选择。(2)供电设备运行、检修管理。运行管理要加强巡视检查;进行定期计划检修和事故抢修;预防季节性事故和外力破坏事故;加强技术管理。(3)用电营业管理。一是做好用户业务扩充管理工作;二是加强电能质量管理,包括频率质量管理、电压质量管理和供电可靠性管理;三是抓好计划、节约、安全用电;

 2、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水管理的内容是:(1)水资源管理。要防止地表水被污染;合理安排取水量。地下水宜饮用,但需平衡来水与灌水,控制地面沉降。(2)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包括取水、净水和配水的工程管理。(3)供水的水质和水压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可分别采取水厂一次加压、管网中途加压或局部地区加压等做法。(4)节约用水管理。一是加强宣传;二是实行计划用水;三是使用节水设备;四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3、城市供气管理,城市供气管理的内容是:(1)供气规划管理。国外城市的燃气化,大多数经历了从煤制气到油制气,再到以天然气为主的过程。(2)供气工程的建设管理。一方面选择燃气化的途径;另一方面确定供气规模。(3)供气的安全管理。要控制燃气的质量;监督执行燃气器具的标准;提倡安装燃气警报器;

 4、城市道路管理,城市道路管理的内容是:(1)对新建或改建道路的质量、进度的监督。(2)对道路的维修和养护。(3)路政管理。包括掘路管理,占用路面管理,以及对人为损坏道路的管理;

5、城市灾害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的内容是:(1)各种防灾设施的建设和维护。(2)防灾报警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管理。(3)防灾物资的储备管理。(4)普及防灾救灾知识。

三十一、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三十二、1、经济方法,经济方法是指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经济,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的方法。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责任制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

   2、行政方法,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是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的一种方法,它依靠国家政权的权威,采用非经济手段来指导、控制和协调城市经济活动;

   3、法律方法,城市经济管理中的法律方法,是指城市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管理经济的方法。

三十三、1、决策系统。城市政府和市长是城市行政最高层次、最高权威性的决策中心,市政府、市长的决策要倾听部门的意见和经过咨询系统的科学论证,并接受监督系统的监督;

   2、 执行系统。由宏观调控机构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各局、委、办组成。决策方案的实施,由城市政府宏观调控系统执行;

   3、 咨询系统。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情报咨询机构、社会研究机构、社会咨询机构组成。咨询系统是城市政府的参谋和情报系统,是市政府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有力助手;

   4、监督系统。由行政监督机构、经济调节监督机构、财政监督机构、法律监督机构、群众监督机构组成。应健全和强化银行、物价、税收、审计、财政等财经监督、调节机构的作用,加强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三十四、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

2、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企业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

3、在经济调节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微小;

4、在经济利益结构方面,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5、在经济组织结构方面,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活动。 ; ; ;

三十五、1、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0%左右;

   2、城市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富裕水平;

   4、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

三十六、1、加速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重点是发展小城镇;

   2、要在全国建立2~3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并带动周边地区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最具活力和经济实力的城市群和城市带,成为三角支撑的国家经济支柱、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中流砥柱、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极;

   3、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中心建立和发展区域性的城市带和城市群,并以城市群带构架形成经济区,经济区成为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同时在每个经济区内要发展一批特大城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4、建立一批生态城市;

5、建立以交通为网络,以城市为结点,以市场为内容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基本构架,即以主干线、次干线、一般线三个层面的立体交通体系,超(特)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个层次的城市体系,并以沿海、沿边、沿江三边城市作为通向国际市场的通道,以广大农村为基础,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完整的、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

三十七、1、垄断势力的存在;在垄断的市场上,供给并不由市场决定,垄断企业可以控制产量,进而影响价格,当垄断力量阻碍了竞争时,市场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出现市场失灵;

2、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予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带来的影响。一般说来,外部性尤其是无法明确产权的负的外部性,引起市场失灵;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使市场调节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导致市场配置资源无效率,引起市场失灵;

4、非对称信息;完全市场的前提之一是完全公开和具备完全流动性的信息,当市场供求双方对于交易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对称时,交易行为就成为“非正常”,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政府在这时有必要来保障弱势一方的权益。

 三十八、根据公共经济学界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的行为动机;

   2、政府的低效率;

   3、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4、政府赤字问题。

三十九、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

   1、筹集资金,市政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

   2、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通过市政财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3、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 ; ;

四十、1、预算管理,主要包括城市财政预算和由财政管理下的市政工程预算管理;

2、税收管理,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之后,城市税收分别由国税局和地税局管理; ; 3、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4、预算外资金管理。

四十一、1、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统一管理,把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城市预算外资金管理系统;

2、健全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实行财政监督,也要建立预算制度,坚持“正当的保护,违法的取缔”原则;

3、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应纳入城市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统筹安排,实现综合平衡;

4、任何单位不得私设私收私支的“小金库”。 ; ; ;  ;

四十二、1、税收收入,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2、利润收入,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在规定留成后的剩余,也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3、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上级转移支付的城市财政收入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4、政府公债,政府公债一般有两种,一是对外举债,一是对内举债;

   5、收费收入,包括公共事业使用收费、土地使用费、管理费、事业费、资金占用费、租赁费,等等;

   6、基金预算收入和专用基金收入,随着城市相对独立的作用的增强,城市针对特殊的用途,经国家批准,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基金和专用基金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7、其他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金融机构走向多元化,除了银行机构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也是市政资金的来源之一。特殊情况下,社会集资也是市政资金的来源之一,但由于其比较敏感,只有经中央政府特别授权的城市才可进行。另外,外资的不断进入也使其成为市政资金的来源之一。

四十三、1、城市经济支出,包括城市国土整治支出、城市公益事业基本建设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对国有工商(市属)企业的援助性投入、市管县体制下对农业的援助性投入等;

   2、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包括城市公用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与维护支出等;

   3、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是指除基本建设支出、技术改造资金、流动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外的各项文教事业费和科学事业费支出,包括文化、出版、体育、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共计15项事业费支出;

   4、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即城市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包括市政府、人大、政协、公检法、人民团体、直属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费、设备费、业务费、工资、基建开支等;

   5、社会保障和救济支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支出即用于城市人民生活保障的费用,如社会救济费、公共医疗保健费、残疾人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以及社会灾害补助费,等等;

   6、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四十四、1、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数量;

   2、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是指城市用地范围内或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常用人/平方千米或人/公顷等来表示;

   3、城市人口分布,城市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它涉及城市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规划和增值等要素;

   4、城市人口性别比例,城市人口性别比例是指城市中人口总数或某个年龄段中男性与女性的人口比例;

   5、城市人口年龄比例,城市人口年龄比例是指在城市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段人口分别占城市人口总人口数的比例;

   6、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城市人口职业结构是指城市劳动人口在各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即各部门的职工或劳动人员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

四十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四十六、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

  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

  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

四十七、1、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2、文化结构的高文化发展趋势;

3、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四十八、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

四十九、l、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地域;

2、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人群;

3、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

4、具有本地特征的文化积淀;

5、居住人群对居住地的情感沟通和心理认同。

五十、1、城市中被道路所环绕的居住地段为其地域,这一地域边界较为确定,范围较小;

2、社区的人群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较强;

3、公共设施较齐全,能够承担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社区内社会组织结构复杂,经济、文化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有较强的归同感。

五十一、1、行政性组织。这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

  2、企事业组织。这主要是指社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如工厂、商店、医院、学校以及各种业主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

  3、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自治组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

  4、社区成员。从性质上来看,目前社区管理是行政性、社会性与自治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但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来看,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它的自治,即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所在社区的社会事务。

五十二、1、“无单位归属人员”日益增多;

2、外来人口越来越多;

3、随着市政管理体制的权力着力点的下移,许多繁重的市场管理、市容保洁、园林绿化、民政福利、计划生育、社会秩序、道路畅通、居民动迁安置等管理任务逐渐在社区一层展开工作,这给城市社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整合能力的要求。 ; ;

五十三、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城市环境在内涵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2、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3、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五十四、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

  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

  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

  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

五十五、1、大气污染,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直接破坏了城市大气环境。

  2、水污染,有机污染仍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3、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

  4、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和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环境中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五十六、1、城市环境的国家标准管理,具体管理内容包括:(1)污染物控制指标管理;(2)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它包括对污染物和污染源两方面的控制管理;(3)城市环境总量结构控制管理

  2、制定城市环境发展战略;

  3、城市环境规划管理;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五十七、1、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目标的确定是编制规划的中心环节;

  2、掌握城市区域的环境现状、特征、主要环境问题与制约因素,主要是进行调查以及收集整理、监测分析城市环境的基础资料;

  3、进行人口、资源、环境预测,为了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是一个关键环节;

  4、提出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在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时,要着眼于区域背景下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五十八、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五十九、1、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3、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4、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六十、1、行政手段,这是以政府的名义,通过研究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组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在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

  2、法制手段,包括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依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一是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做到依法办事,三是做到违法必究;

  3、市场手段,指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税收等与价值有关的各种经济杠杆,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在生态环境健全的基础上发展;

  4、技术手段,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改进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

5、教育手段,包括两个层面的教育,一是环保知识的教育,教育各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二是环保意识的教育,教育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城市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上述几方面的手段应综合使用,不能偏废,其中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教育手段是长远基础,技术手段是优化条件,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六十一、1、预防方面的制度,包括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

  2、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排污收费赔偿制度、谁污染谁治理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奖励制度;

  3、监督方面的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规定必须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确保责任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符合要求。

  4、排污检查制度,环保部门有权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监督其是否遵守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六十二、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六十三、1、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

2、人们必须认识到再生利用存在的某些限度;

3、综合运用3R原则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六十四、城市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2、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3、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

  4、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

5、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六十五、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六十六、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2、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六十七、1、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时期(1949~1957),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保持协调发展的较好时期;

   2、城市发展波折时期(1958~1965),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大起大落;

   3、城市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在这整个期间,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 ;

   4、城市发展恢复正常、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1978年以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逐渐转入城市,我国城市发展步入一个健康的、快速发展的时期。 ; ;

六十八、1、地域型市的出现;

   2、市管县体制的广泛推行;

   3、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

六十九、1、城市和乡村的空间交界地带——城市边缘区中存在的众多经济、社会问题;

2、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城中村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 ; ;

七十、1、城乡交错的地域综合性;

  2、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3、功能的双重性,即表现为对城市的依附性和对农村的带动性;

  4、发展演变的动态性和不均衡性。

七十一、1、 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

  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

  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

  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

  6、 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七十二、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

  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七十三、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

  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

  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

  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七十四、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七十五、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七十六、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

  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

  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七十七、1、西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达,区域一体化进程早、水平高,区域协调问题由来已久;

2、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较为成熟,在如何纠正市场失灵以及进行政府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3、西方国家都市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更加尖锐与复杂,在如何平衡统一管理与分权管理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摸索。

七十八、1、 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 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 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 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 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 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 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七十九、1、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2、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3、“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4、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八十、1、强调控模式,以前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最为典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采用这种模式的以法国、荷兰、希腊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一般拥有较高的中央集权传统,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提倡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中央政府手中掌握着较强的调控权力,并且大多数地区都成立了大区政府以协调较大范围内城镇群体的发展;区域规划是作为大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拥有健全的规划机构与机制。

  2、弱调控模式,这类国家对区域发展实施调控的力度较弱,一般对规划不作集中统一管理,也不强调区域发展的统一安排,各种规划由区域或城市自行编制。虽然也设有国家级规划管理机构,但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全国或全区性的立法和分配国家对区域建设的财政补助,以此制订并执行政府的有关政策。

  3、多元调控模式,对区域发展实行多元调控模式的国家以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政府更多的是通过预算、税收、福利、基础设施以及竞争等政策和立法手段,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指导和总体协调,并将其作为区域规划的实质。虽然一般不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区域规划,对地方的发展控制亦多通过采取政策与经济措施来加以影响,但中央政府往往还通过制定、实施一些综合专项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来影响着地区的发展,并要求地方的发展规划服从这些全国性的专项规划。

八十一、1、法律手段,区域协调开展得较好的国家无一不以完备的法律为保障。一些国家大都制定有对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组织、管理进行界定的基本法,作为编制区域规划和综合开发计划的依据,并在实施中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法令以及政策作为保障。

  2、财政和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投资、经济补贴、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等方式,来保障进行区域协调所需要的资金来源,这些手段往往也以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形式出现。

  3、行政手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在这方面不同国家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强力健全型、松散组合型和折中型几种类型。(2)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一般是通过审批、发放许可证、签订合同等,鼓励或限制某些地区、某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

  4、规划手段,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 ; ;

  5、社会手段,主要是采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保证与监督区域规划的实施。 ; ; ;

八十二、1、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2、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

3、拟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统一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

5、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达到最优的社会效果。

八十三、判断紧急状态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八十四、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案或紧急处理导则启动危机处理过程;

3、进而导入对事件处理的意志,不断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4、从而对事件的处理做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

5、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八十五、信息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各个系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信息系统的任务在于:

1、适时、适度地发布警情和公示,让住民获取有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息

2、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传;

3、信息系统还必须肩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任务;

3、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应突发事件特征性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公布突发事件的现时状况,预测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八十六、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全面的贯彻。具体来看:

1、执行系统必须保障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对于首次出现的情况应能够迅速转化采取近似处理方案;

2、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统进行执行反馈;

3、处理,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至决策系统,采取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来保障执行的绩效。

八十七、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对于保障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资源保障;

 2、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息库、数据库、人才库等等;

3、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绩效的物质载体。

八十八、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

  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八十九、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彻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九十、在突发事件的影响逐步消除的过程中,另一个功能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恢复。这一功能的实现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恢复生产、生活;

 2、应对突发事件周期性特征中的下降、回复阶段,进行全面的宣传,通过包含媒体、政界等多方、多重的影响,提升住民预期,改变和提升外界对地方的预期;

 3、坚决避免事件“死灰复燃”现象的发生,强化扫尾工作;

 4、逐步实现突发事件相关资源和“生产”能力,从“战时”向“平时”的转化。

九十一、1、 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

  2、对这些风险进行确认,排除不存在的风险;

  3、将各种风险列举在管理目录中;

  4、对列出的风险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级。

九十二、1、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处理的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可能;

 2、对可以预见但可能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3、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取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

 4、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灾后恢复。

九十三、1、计划与情报部门应及时、积极地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和信息收集,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危机应对机构的指挥者;

  2、根据获取的信息,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

  3、对危机的起因进行调查,找到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并确定主要危机;

  4、危机反应计划的制定。

九十四、1、在现有的可利用人员水平上,确定危机处理的领导小组,并保证其他非危机处理部门能够正常的运转;

  2、谨记变化应比计划快。危机事件中,不确定性很高,类似于“做什么”、“如何做”的教条似的计划是不可取的;

  3、将危机指挥和协调部分写入计划当中。在制定适当的危机反应计划之后,应遵循计划的大原则、大方向,在危机应对机构的统一调度、安排与协调之下,对危机事件进行迅速、果断的处理。

九十五、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其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还要注重对公众的实时传播,即时准确的公示信息是避免猜测、恐慌的最佳方案。

九十六、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即使危机事件和谣言立即打住,不能令其再发展,并着手调查处理危机事件。

其次,保障在突发性事件中,必须也只能有一个权威声音。政府恰恰可以承担这个角色,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最终会导致其他小道消息“闭嘴”。作为传播主体的政府与具有最大传播效果的大众传媒这一主流传播渠道的结合,则是政府传达声音的最佳选择。

 
 

学校地址:揭阳市区进贤门大道中段巷畔村椟松路 联系电话:0663-8668001
揭阳开放大学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授权禁止擅自复制使用
Copyright © 揭阳开放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142号

粤ICP备150466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