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揭阳开放大学 >> 财务公开 >> 浏览文章

市政管理学-重点题解答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9日
一、市政具有哪些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明确市政的政治特性,要求我们在市政管理中也要讲政治,也要讲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保障和代表最广大市民的利益,为广大市民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城市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市政发展到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市政,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市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近代以来,城市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先锋力量。也就从那个时候起,城市政权机构及其管理体制日益发展和完善,市政过程中的民主化、法制化逐步加强,市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科学化。研究市政,必须要了解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总结其中的历史轨迹及经验,为当代中国的市政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1)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如市政组织系统、市政领导系统、市政职能系统、市政体制系统、市政环境系统,每个分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2)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如组织要素、人员要素、财政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等,每种要素内部又包括多种次级要素。(3)市政过程又是由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项环节组成的过程。市政大系统内部的许多分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的系统结构。市政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彼此依赖,形成有机的组合关系。市政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联为一体。市政系统、市政要素、市政过程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维系,围绕着同一的市政目标,发挥出市政的整体功能。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从市政管理的内容看,既包括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又包括对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对市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指导和协调等;从市政所面对的社会阶层及其人员的结构看,城市中有社会各行各业、各阶级、阶层及其所属人员和利益群体。对城市各社会阶层和各方面人员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整合,是现代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由于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理活动,以致这种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存在如下特点:(1)灵敏度高,主要指市政过程每个环节的功能都能比较快捷地发挥出来。这既同整个城市生活的快节奏相适应,又得益于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2)相关性强,即市政过程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联,互为条件,彼此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城市生活的全局性混乱。(3)民主程度高,即在市政管理全过程及每个环节,都会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尤其体现在决策活动和监督活动中。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成为市政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述我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的构成。
  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1、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组织;
  2、国家政治权力系统的城市政权机构:城市国家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以及这些机构的下级组织机构。
  三、中共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但城市党组织本身并不是城市国家政权机构,它并不直接、具体地管理城市事务,而是体现为市委对城市和城市政权机构的领导,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组织,培养、选拔党员干部,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威信的领导集体,并对他们进行党内和党外监督管理,通过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四、市政府的职权有哪些?
  1、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3、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市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4、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市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5、行政立法权。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制定规章,须经各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6、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具有哪些属性?
  1、组织性,指合法注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
  2、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政府支配;
  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
  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
  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
  6、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
  7、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宗教活动。
  六、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及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2、办理本居住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调解民间纠纷;
  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5、协助政府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
  6、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联系;
  7、搞好社区服务;
  8、加强民族团结;
  9、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财产。
  七、目前我国城市在市政公开方面的主要尝试有哪些?
  1、设立市长公开电话,随时听取市民的意见,解答市民提出的问题;
  2、实现现场公开办公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开赴现场,就地办理事务,解决困难问题;
  3、建立政府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市政府近期工作状况和目标;
  4、举行公开的市政对话会或市政讲评会,由市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与市民直接对话,并对市领导班子进行评议;
  5、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市政机构的职责、权限、工作方式、工作程序,以及工作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和具体职责等,张榜公布,实行挂牌服务,并印刷成册,摆放在政府业务部门的窗口或其他地方,由市民自由取阅;
  6、公开市党政机关重要领导人的活动、去向,包括日程、出国、出访、收入、住房、用车、子女、财务等,以便于广大市民的公开监督;
  7、将重大市政决策和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公之于众,允许记者采访,报道有关会议,并创造条件,允许市民旁听某些会议;
  8、通过政府上网,将有关市政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以上诸项内容公布于网上,便于市民了解、查询、沟通。
  八、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个人联系渠道,这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即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地区范围内的各种血缘、地缘、事缘、学缘或其他非正式关系,来接近有关市政决策的人物,直接反映其利益要求;
  2、代理人或代表渠道,即在城市政治系统内居于特殊地位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通常由他所属的集团推选出来,进入城市权力系统内部,担任市政治或行政职务,直接参与政策制定,作为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代理人;
  3、集团参与渠道,。在我国城市中,集团参与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即通过职业集团对市政管理和决策施加有效影响,实现其利益要求。这些职业集团,主要以政治、行政、法律、经济、管理、劳务、文化、中介、服务等职业群体为主;
  4、市民监督渠道,市民监督是维护市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即通过政治、行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的监督,防止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侵害市民的合法权益,危害市民个人和整体的利益。
  九、简述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市建制体制,它包括设市的标准,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自治(或自主)权力,市与中央、省(州)的纵向权力关系,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中,市建制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市政府的构成体制是市政体制运转的制度基础;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市政体制研究的重点;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城市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十、我国城市建制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1、设市的标准;
  2、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行政地位是指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3、市的设置模式,市的设置模式是指建制市设置的空间组织模式;
  4、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十一、当前我国城市设置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1、切块设市模式,即以县的中心城镇或其他重要城镇连同其近郊部分析置市,城市区域与乡村区域界限分明,市县共存,城乡分治;
  2、多中心组合模式,即由若干个集聚中心或城镇组合而设置市
  3、整县改市模式,指将整个县改为市,或几个县整块合并为市,也包括撤销市外围的县并入市;
  4、市领导县的模式,此种模式是由一个中心城市领导若干个县,即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的城乡合治型的建制模式。
  十二、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主要有哪些?
  1、城市管理职能;
  2、经济职能,即创办和主管经济实体;
  3、协调职能,即协调辖区内单位之间、居民之间、街道与居民之间、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
  4、指导职能,主要指导居委会的工作。
  十三、处理党政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1、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原则,从中央到地方均应如此;
  2、依法活动的原则;
  3、职能分工原则。
  十四、我国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1、经济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利用经济、财政、金融、法律和行政手段,从宏观上对城市经济进行调控、仲裁和服务,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良性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改善;
  2、社会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促进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安全、福利、保障、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3、规划职能即城市政府依法制定的土地开发、资源优化、建设布局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长期发展计划,目的在于预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思想、政策和制度依据;
  4、建设职能即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组织规划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进而落实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
  5、管理职能是在城市政府的各种规划项目落实以后,保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秩序,维护城市能源、道路、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卫生、防灾、消防等城市事务的正常秩序,对城市各项事业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包括决策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法制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十五、我国市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1、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职能;
  2、城市社会发展、社会控制与社会保障职能;
  3、公共经济管理和经济振兴职能;
  十六、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职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城市规划与管理职能,即由市国土规划局依据国家法规和政策绘制城市一定时期的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蓝图的职能;
  2、城市建设与管理职能,即由市城建局依据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实施城市具体建设项目的职能;
  3、环境保护职能,即由市环保局具体负责的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制定全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相应的基础方法标准的职能。
  十七、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社会控制与社会保障职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公安管理,其主要职能是预防和打击犯罪,与企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共同保卫正常的工作秩序,维护社会治安;户籍管理;维护交通安全;安全防灾,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司法行政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培养司法人才,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领导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法律常识,努力使国家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民主化轨道;贯彻以改造为主的方针,作好劳改劳教工作;领导管理公证、律师工作;
  3、民政管理,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政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全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优抚安置、减灾救灾、社会福利、殡葬管理、婚姻登记、行政区划、社会救助和军供站等;
  4、计划生育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编制并组织实施人口计划和长远人口规划,并培训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指导计划生育人口学会、协会的工作,探索人口结构的调整,搞好理论研究和群众工作;
  5、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劳动就业政策和劳动统计分析工作;负责城市养老、疾病、伤残等社会保障政策和基金管理;完善劳务市场建设,积极促进各单位开发劳动岗位,疏导城市流动劳动力;监督检查用工情况,落实国家劳动法规,保护劳动者利益;开展劳动力的基本教育和专业培训;搞好劳动保护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等。
  十八、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和经济振兴职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除了城市规划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公共经济职能外,具体来说还包括:
  1、公共财政职能,即由市财政局负责的城市公共投资和其他公共支出、税收、转移支付等职能;
  2、公共产品供应和公共经济服务及其管理职能,即由市政府组织提供的解困房、公共保健、特殊物品供应等公共产品供应,和社区服务的管理职能;
  3、公共经济规制职能,即城市政府根据法规从保护和实现市民公共利益出发,针对市政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对城市公共事业(市政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进行的行政性约束,包括对价格、服务方式、投资规模、进入退出等方面活动的干预职能;
  4、城市经济振兴职能,即市政产业政策职能,是城市政府鼓励规模经济、保护中小企业利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经济信息公开、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等产业发展振兴的经济管理职能。
  十九、试述我国市政管理职能如何进行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违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十、简述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
  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
  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5、战略反馈。
  二十一、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有哪些?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2、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包括:(1)集聚经济;(2)规模经济;(3)范围经济;(4)未利用资源和成长经济。
  二十二、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
  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
  3、组织结构扁平化;
  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
  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
  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二十三、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1、具有高效竞争力的学习型城市政府能够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2、高瞻远瞩的学习型政府才能满足入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有凝聚力的学习型政府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二十四、如何构建学习型政府?
  1、使公务员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2、使政府成为适合公务员学习的组织;
  3、使培训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五、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崇高的职责。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我们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幻想。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把科技进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不分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创造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活。坚持为全体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城市规划师的根本立场。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城市中的老年化问题,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居民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问题,城市中残疾人和社会弱者的照顾问题,都应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师的设计中,并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十六、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协助制订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二十七、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2、城市分区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是大、中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所制订的规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并非所有城市都需要编制分区规划,对于一些小城市和空间结构简单的城市可以不必编制分区规划;
  3、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基础上,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直接对局部地区的建设做出安排的具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大类。
  二十八、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1、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
  二十九、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三十、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三十一、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什么?
  1、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
  2、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
  3、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4、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三十二、简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
  1、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2、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三十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1、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电管理的内容是:(1)输变电建设管理。包括做好负荷预测,制订电网发展规划;变电所所址选择;送电线路的路径选择。(2)供电设备运行、检修管理。运行管理要加强巡视检查;进行定期计划检修和事故抢修;预防季节性事故和外力破坏事故;加强技术管理。(3)用电营业管理。一是做好用户业务扩充管理工作;二是加强电能质量管理,包括频率质量管理、电压质量管理和供电可靠性管理;三是抓好计划、节约、安全用电;
  2、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水管理的内容是:(1)水资源管理。要防止地表水被污染;合理安排取水量。地下水宜饮用,但需平衡来水与灌水,控制地面沉降。(2)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包括取水、净水和配水的工程管理。(3)供水的水质和水压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可分别采取水厂一次加压、管网中途加压或局部地区加压等做法。(4)节约用水管理。一是加强宣传;二是实行计划用水;三是使用节水设备;四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3、城市供气管理,城市供气管理的内容是:(1)供气规划管理。国外城市的燃气化,大多数经历了从煤制气到油制气,再到以天然气为主的过程。(2)供气工程的建设管理。一方面选择燃气化的途径;另一方面确定供气规模。(3)供气的安全管理。要控制燃气的质量;监督执行燃气器具的标准;提倡安装燃气警报器;
  4、城市道路管理,城市道路管理的内容是:(1)对新建或改建道路的质量、进度的监督。(2)对道路的维修和养护。(3)路政管理。包括掘路管理,占用路面管理,以及对人为损坏道路的管理;
  5、城市灾害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的内容是:(1)各种防灾设施的建设和维护。(2)防灾报警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管理。(3)防灾物资的储备管理。(4)普及防灾救灾知识。
  三十四、如何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从根本上说,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进行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市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它本身就是生产性的建设。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长期将城市基础设施当作非生产性的福利事业,结果造成了公用事业单位不讲经济效益,只花钱不挣钱,缺乏财力,靠国家养活,导致了这些单位的长期亏损经营,挫伤其生产积极性。把它纳入商品化的轨道,进行营利经营,对于增强其内部活力极为重要。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转轨换型的关键。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打破原来那种非竞争型的封闭的经营形式,可以采取中央办、地方办、集体办、个人办、大家竞争办的多种方式,鼓励竞争。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是软计划,钱多多建,钱少少建,建多少通常不定,甚至可有可无,而这些又都是领导说了算,属人治型。这与城市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不相适应。应将软计划改为硬计划,实行法治,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出户头,按比例投资,以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人、财、物的供应,使其有计划、按比例地合理发展。此外,国家也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应用现代管理的先进方法、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来管理基础设施。
  三十五、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区域性,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因此,城市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管理;
  2、综合性,城市经济管理既包括城市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又包括城市的各个经济部门、各类企业,是对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的平衡、协调和控制。城市政府要在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管理,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3、两面性,所谓两面性是指,城市经济管理既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服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的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本市的城市性质相适应,以避免城市经济的盲目畸形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城市经济功能的优化;
  4、二重性,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为了使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在城市范围内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协调人们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按照生产力的运动规律来组织和管理城市经济活动。这是城市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属性,是城市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要反映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这就是城市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或生产关系属性。与资本主义城市经济管理相比,社会主义城市经济管理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体现广大市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贯彻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原则,不断改善和提高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充分调动市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认识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六、现代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三十七、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1、经济方法,经济方法是指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经济,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的方法。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责任制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
  2、行政方法,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是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的一种方法,它依靠国家政权的权威,采用非经济手段来指导、控制和协调城市经济活动;
  3、法律方法,城市经济管理中的法律方法,是指城市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管理经济的方法。
  三十八、城市经济管理机构由哪些系统构成?
  1、决策系统。城市政府和市长是城市行政最高层次、最高权威性的决策中心,市政府、市长的决策要倾听部门的意见和经过咨询系统的科学论证,并接受监督系统的监督;
  2、执行系统。由宏观调控机构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各局、委、办组成。决策方案的实施,由城市政府宏观调控系统执行;
  3、咨询系统。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情报咨询机构、社会研究机构、社会咨询机构组成。咨询系统是城市政府的参谋和情报系统,是市政府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有力助手;
  4、监督系统。由行政监督机构、经济调节监督机构、财政监督机构、法律监督机构、群众监督机构组成。应健全和强化银行、物价、税收、审计、财政等财经监督、调节机构的作用,加强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三十九、我国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
  2、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企业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
  3、在经济调节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微小;
  4、在经济利益结构方面,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5、在经济组织结构方面,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活动。
  四十、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任务是什么?
  1、加速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重点是发展小城镇;
  2、要在全国建立2~3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并带动周边地区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最具活力和经济实力的城市群和城市带,成为三角支撑的国家经济支柱、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中流砥柱、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极;
  3、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中心建立和发展区域性的城市带和城市群,并以城市群带构架形成经济区,经济区成为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同时在每个经济区内要发展一批特大城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4、建立一批生态城市;
  5、建立以交通为网络,以城市为结点,以市场为内容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基本构架,即以主干线、次干线、一般线三个层面的立体交通体系,超(特)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个层次的城市体系,并以沿海、沿边、沿江三边城市作为通向国际市场的通道,以广大农村为基础,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完整的、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
  四十一、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
  1、筹集资金,市政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
  2、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通过市政财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3、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
  上述四方面功能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筹集资金是安排支出的前提,安排支出是筹集资金的目的,综合平衡和财政监督是为了合理地筹集资金和高效率地使用资金。四方面功能综合起来,可以形成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城市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四十二、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预算管理,主要包括城市财政预算和由财政管理下的市政工程预算管理;
  2、税收管理,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之后,城市税收分别由国税局和地税局管理;3、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4、预算外资金管理
  四十三、我国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1、税收收入,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2、利润收入,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在规定留成后的剩余,也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3、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上级转移支付的城市财政收入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4、政府公债,政府公债一般有两种,一是对外举债,一是对内举债;
  5、收费收入,包括公共事业使用收费、土地使用费、管理费、事业费、资金占用费、租赁费,等等;
  6、基金预算收入和专用基金收入,随着城市相对独立的作用的增强,城市针对特殊的用途,经国家批准,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基金和专用基金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7、其他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金融机构走向多元化,除了银行机构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也是市政资金的来源之一。特殊情况下,社会集资也是市政资金的来源之一,但由于其比较敏感,只有经中央政府特别授权的城市才可进行。另外,外资的不断进入也使其成为市政资金的来源之一。
  四十四、简述我国城市的市政经济支出的内容结构。
  1、城市经济支出,包括城市国土整治支出、城市公益事业基本建设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对国有工商(市属)企业的援助性投入、市管县体制下对农业的援助性投入等;
  2、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包括城市公用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与维护支出等;
  3、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是指除基本建设支出、技术改造资金、流动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外的各项文教事业费和科学事业费支出,包括文化、出版、体育、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共计15项事业费支出;
  4、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即城市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包括市政府、人大、政协、公检法、人民团体、直属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费、设备费、业务费、工资、基建开支等;
  5、社会保障和救济支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支出即用于城市人民生活保障的费用,如社会救济费、公共医疗保健费、残疾人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以及社会灾害补助费,等等;
  6、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四十五、描述城市人口的特征指标有哪些?
  除城市人口的数量、密度、分布特征等统计指标外,在人口学理论分析中,通常用城市人口结构来描述城市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城市人口结构就是按一定的属性表现出来的城市人口的比例构成,如城市人口性别比例、城市人口年龄比例、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等。
  1、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数量;
  2、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是指城市用地范围内或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常用人/平方千米或人/公顷等来表示;
  3、城市人口分布,城市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它涉及城市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规划和增值等要素;
  4、城市人口性别比例,城市人口性别比例是指城市中人口总数或某个年龄段中男性与女性的人口比例;
  5、城市人口年龄比例,城市人口年龄比例是指在城市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段人口分别占城市人口总人口数的比例;
  6、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城市人口职业结构是指城市劳动人口在各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即各部门的职工或劳动人员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
  四十六、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四十七、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
  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
  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
  四十八、我国近年来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2、文化结构的高文化发展趋势;
  3、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四十九、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
  五十、简述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
  1、城市流入人口管理,城市政府必须对流入本市的人口抓好以下工作:(1)加强流入人口的暂住登记和发证工作,以便准确地了解流动人口情况;(2)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对流入人口的治安管理;(3)加强对流入人口的查验工作,及时掌握流入人口的动态状况;(4)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2、城市流出人口管理,城市流出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是:(1)建立流出人口登记制度;(2)建立流出人员培训制度;(3)建立流出人员档案。
  五十一、简述城市政府住宅管理职能。
  1、住宅发展规划管理,这项工作主要有两方面内容:(1)城市住宅需求预测;(2)住宅发展规划;
  2、住宅商品化改革管理,住宅商品化管理是针对我国城市住宅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出现的市政管理的特殊职能,目前城市住房的有如下几大类别和相应的管理方式:(1)公有租赁房;(2)房改房;(3)商品房;(4)经济适用房;
  3、一般行政管理,城市住宅一般行政管理是市房管局的一般职能。
  五十二、城市公共住宅管理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1、住房事务和服务的管理,即城市政府对公共住宅建设活动的开展、管理和评价;
  2、公共住宅标准的建立和管理以及公共资助的住房租金和标准的管理;
  3、为一般公众或有特殊需要的人员提供专门住房,即建造购置、改造和修缮住所以及购置建造住房所需的土地;
  4、与提供住房有关的低收入社区管理;用以增加、改善或维护住房的津贴、补助或贷款的管理;
  5、提供和传播有关住房公共信息的机关以及与住房标准和设计有关的应用科研和试验开发。
  五十三、社区主要由哪些要素构成?
  l、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地域;
  2、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人群;
  3、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
  4、具有本地特征的文化积淀;
  5、居住人群对居住地的情感沟通和心理认同。
  五十四、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
  1、城市中被道路所环绕的居住地段为其地域,这一地域边界较为确定,范围较小;
  2、社区的人群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较强;
  3、公共设施较齐全,能够承担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社区内社会组织结构复杂,经济、文化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有较强的归同感。
  五十五、简述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1、行政性组织。这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
  2、企事业组织。这主要是指社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如工厂、商店、医院、学校以及各种业主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
  3、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自治组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
  4、社区成员。从性质上来看,目前社区管理是行政性、社会性与自治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但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来看,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它的自治,即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所在社区的社会事务。
  五十六、试述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五十七、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在推行社区自治,加快城市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并不是要否定和弱化城市各级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领导,而是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精神和意志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形式灌输下去,同时,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住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
  五十八、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大气污染,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直接破坏了城市大气环境。
  2、水污染,有机污染仍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3、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
  4、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和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环境中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五十九、城市环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1、城市环境的国家标准管理,具体管理内容包括:(1)污染物控制指标管理;(2)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它包括对污染物和污染源两方面的控制管理;(3)城市环境总量结构控制管理
  2、制定城市环境发展战略;
  3、城市环境规划管理;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六十、城市环境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1、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和改善环境的要求;
  3、经济技术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水平。
  六十一、城市环境规划的程序是什么?
  1、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目标的确定是编制规划的中心环节;
  2、掌握城市区域的环境现状、特征、主要环境问题与制约因素,主要是进行调查以及收集整理、监测分析城市环境的基础资料;
  3、进行人口、资源、环境预测,为了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是一个关键环节;
  4、提出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在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时,要着眼于区域背景下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六十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内涵和目的是什么?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是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六十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1、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3、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4、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六十四、试述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
  1、行政手段,这是以政府的名义,通过研究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组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在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
  2、法制手段,包括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依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一是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做到依法办事,三是做到违法必究;
  3、市场手段,指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税收等与价值有关的各种经济杠杆,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在生态环境健全的基础上发展;
  4、技术手段,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改进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
  5、教育手段,包括两个层面的教育,一是环保知识的教育,教育各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二是环保意识的教育,教育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城市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上述几方面的手段应综合使用,不能偏废,其中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教育手段是长远基础,技术手段是优化条件,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六十五、城市环境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1、预防方面的制度,包括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
  2、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排污收费赔偿制度、谁污染谁治理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奖励制度;
  3、监督方面的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规定必须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确保责任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符合要求。
  4、排污检查制度,环保部门有权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监督其是否遵守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六十六、简述城市化浪潮动力系统的构成。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六十七、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2、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六十八、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1、城市和乡村的空间交界地带——城市边缘区中存在的众多经济、社会问题;
  2、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城中村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六十九、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过渡性的区域位置使城市边缘区呈现如下若干明显特征:
  1、城乡交错的地域综合性;
  2、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3、功能的双重性,即表现为对城市的依附性和对农村的带动性;
  4、发展演变的动态性和不均衡性;
  七十、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
  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
  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
  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
  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七十一、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
  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七十二、城市边缘区管理原则有哪些?
  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
  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
  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
  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七十三、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七十四、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1、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
  2、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成本的增大;
  3、社会问题的滋生。
  七十五、简述城中村的生命周期。
  城中村并非永久存续的现象,其发展有自身的阶段性,从形成到消亡要经历四阶段:
  1、聚落形成阶段:传统农村居住聚落,也可称为“前城中村”阶段;
  2、城市边缘区阶段:城乡接触;
  3、城中村阶段:城乡冲突;
  4、城中村瓦解阶段:完全城市化;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城中村完成了从形成、发展到消失的过程,因此,也称为城中村的四阶段“生命周期”。
  七十六、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有哪些?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七十七、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七十八、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1、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2、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3、“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4、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七十九、区域协调有哪些不同的调控模式?
  1、强调控模式,以前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最为典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采用这种模式的以法国、荷兰、希腊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一般拥有较高的中央集权传统,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提倡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中央政府手中掌握着较强的调控权力,并且大多数地区都成立了大区政府以协调较大范围内城镇群体的发展;区域规划是作为大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拥有健全的规划机构与机制。
  2、弱调控模式,这类国家对区域发展实施调控的力度较弱,一般对规划不作集中统一管理,也不强调区域发展的统一安排,各种规划由区域或城市自行编制。虽然也设有国家级规划管理机构,但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全国或全区性的立法和分配国家对区域建设的财政补助,以此制订并执行政府的有关政策。
  3、多元调控模式,对区域发展实行多元调控模式的国家以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政府更多的是通过预算、税收、福利、基础设施以及竞争等政策和立法手段,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指导和总体协调,并将其作为区域规划的实质。虽然一般不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区域规划,对地方的发展控制亦多通过采取政策与经济措施来加以影响,但中央政府往往还通过制定、实施一些综合专项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来影响着地区的发展,并要求地方的发展规划服从这些全国性的专项规划。这些方式既丰富了多元化的调
  八十、区域协调的手段有哪些?
  1、法律手段,区域协调开展得较好的国家无一不以完备的法律为保障。一些国家大都制定有对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组织、管理进行界定的基本法,作为编制区域规划和综合开发计划的依据,并在实施中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法令以及政策作为保障。
  2、财政和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投资、经济补贴、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等方式,来保障进行区域协调所需要的资金来源,这些手段往往也以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形式出现。
  3、行政手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在这方面不同国家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强力健全型、松散组合型和折中型几种类型。(2)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一般是通过审批、发放许可证、签订合同等,鼓励或限制某些地区、某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
  4、规划手段,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5、社会手段,主要是采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保证与监督区域规划的实施。
  八十一、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2、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
  3、拟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统一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
  5、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达到最优的社会效果。
  八十二、简述突发事件管理系统中决策系统的任务。
  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案或紧急处理导则启动危机处理过程;
  3、进而导入对事件处理的意志,不断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4、从而对事件的处理做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
  5、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八十三、简述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信息系统任务。
  信息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各个系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信息系统的任务在于:
  1、适时、适度地发布警情和公示,让住民获取有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息
  2、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传;
  3、信息系统还必须肩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任务;
  3、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应突发事件特征性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公布突发事件的现时状况,预测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八十四、简述突发事件管理系统中执行系统的任务。
  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全面的贯彻。具体来看:
  1、执行系统必须保障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对于首次出现的情况应能够迅速转化采取近似处理方案;
  2、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统进行执行反馈;
  3、处理,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至决策系统,采取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来保障执行的绩效。
  八十五、简述突发事件管理系统中保障系统的任务。
  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对于保障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资源保障;
  2、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息库、数据库、人才库等等;
  3、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绩效的物质载体。
  八十六、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
  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八十七、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彻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八十八、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危机判断?
  1、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处理的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可能;
  2、对可以预见但可能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3、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取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
  4、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灾后恢复。
  八十九、如何进行危机评估?
  1、计划与情报部门应及时、积极地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和信息收集,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危机应对机构的指挥者;
  2、根据获取的信息,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
  3、对危机的起因进行调查,找到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并确定主要危机;
  4、危机反应计划的制定。
  九十、危机计划制定过程中的要点是什么?
  1、在现有的可利用人员水平上,确定危机处理的领导小组,并保证其他非危机处理部门能够正常的运转;
  2、谨记变化应比计划快。危机事件中,不确定性很高,类似于“做什么”、“如何做”的教条似的计划是不可取的;
  3、将危机指挥和协调部分写入计划当中。在制定适当的危机反应计划之后,应遵循计划的大原则、大方向,在危机应对机构的统一调度、安排与协调之下,对危机事件进行迅速、果断的处理。
  九十一、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其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还要注重对公众的实时传播,即时准确的公示信息是避免猜测、恐慌的最佳方案。
  九十二、处理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即使危机事件和谣言立即打住,不能令其再发展,并着手调查处理危机事件。
  其次,保障在突发性事件中,必须也只能有一个权威声音。政府恰恰可以承担这个角色,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最终会导致其他小道消息“闭嘴”。作为传播主体的政府与具有最大传播效果的大众传媒这一主流传播渠道的结合,则是政府传达声音的最佳选择。
  九十三、试述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
  1、确认危机来源,在城市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危机的来源,要去积极地管理风险,而不是等待风险的出现。对风险的管理可由下列步骤进行:(1)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2)对这些风险进行确认,排除不存在的风险;(3)将各种风险列举在管理目录中;(4)对列出的风险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级。
  2、危机判断,对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处理的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可能;(2)对可以预见但可能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3)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取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4)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灾后恢复。
  3、预警系统的建立,建立起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对于处理突发实践极其重要。当预警系统发出警告后,城市可以及时地采取防范或补救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损害和影响尽可能减少。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可以保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真实的传递,也便于监管者及时做出反应。而按照不同的部门对信息进行收集,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部门的长处。当信息收集完成后,下一步工作是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处理,即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预警系统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管理人员,另一个方面是具体执行的员工。
  4、危机应对,危机管理对速度的要求是很高的,反应的时间越短,越能证明城市处理危机的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危机管理的前提与根本。突发性事件应对机构对危机进行的反应:
  (1)第一波反应:对危机的反应,专门的危机处理机构所担负的责任是巨大的,当不可抗的危机或是预警系统失效所造成的危机爆发时,它必须立即发挥作用,对危机进行积极的反应。
  A危机的评估,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这时,对危机的评估显然格外的重要。而恰当的危机评估建立在对危机事件的准确掌握之上。这时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进行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应当成为最为关键的一步。
  第一步,计划与情报部门应及时、积极地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和信息收集,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危机应对机构的指挥者;
  第二步,根据获取的信息,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
  第三步,对危机的起因进行调查,找到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并确定主要危机;
  第四步,危机反应计划的制定。
  B危机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几个要点,在现有的可利用人员水平上,确定危机处理的领导小组,并保证其他非危机处理部门能够正常的运转。
  谨记变化应比计划快。危机事件中,不确定性很高,类似于“做什么”、“如何做”的教条似的计划是不可取的。
  将危机指挥和协调部分写入计划当中。在制定适当的危机反应计划之后,应遵循计划的大原则、大方向,在危机应对机构的统一调度、安排与协调之下,对危机事件进行迅速、果断的处理。
  (2)第二波反应:危机后的恢复,危机过后,对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与怎么才能恢复城市正常的经营秩序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危机事后管理的第二波反应。
 
 

学校地址:揭阳市区进贤门大道中段巷畔村椟松路 联系电话:0663-8668001
揭阳开放大学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授权禁止擅自复制使用
Copyright © 揭阳开放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142号

粤ICP备15046606号-2